近期,全球農產品市場供給趨緊,植物油、畜產品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上漲態勢,而國內一些農產品價格仍低位運行。國際市場價格是否會傳導至國內市場,未來國內農產品價格走勢如何?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市場預警團隊貿易首席分析師團隊接受了媒體采訪。
問:去年以來我國農產品價格持續偏弱運行,和國際農產品價格下跌之間有什麽關係嗎?
答:首先,國際農產品供需階段性寬鬆是全球農產品價格普遍下跌的根本原因。盡管烏克蘭危機疊加新冠疫情持續推高國際農產品價格,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食品價格指數在2022年3月達到創曆史紀錄的160.2點,但世界穀物進入豐產周期,供需出現階段性寬鬆。FAO數據顯示,2023/24年度全球穀物產量創曆史新高、達28.57億噸,較上年度增4352萬噸,增幅1.5%;庫存消費比30.8%,為近五年最高點。同時,伴隨美聯儲加息美元走強,全球經濟流動性收緊,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集體承壓,以美元計價的國際糧食價格進入下行通道,FAO食品價格指數連續下跌,2024年2月跌至117.4點,為近三年曆史低位。
再者,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大量進口是導致國內農產品價格走低的關鍵因素。2023年我國糧食進口16196萬噸,是我國糧食進口量第二次突破1.6億噸,比上年增長11.7%。其中穀物進口5908萬噸、同比增長11.1%。分品種看,除大米、高粱外,大豆、小麥、玉米和大麥等大宗糧食品種進口全線大幅增長,增幅分別為11.4%、21.5%、31.6%和96.6%。低價農產品的進口量激增,衝擊傳導效應明顯,使得國內市場價格下行壓力持續加大。
問:最近國際農產品市場形勢如何?後期對我們會有怎樣的影響?
答:近期國際農產品市場低迷形勢正在發生趨勢性變化,對國內的傳導影響將由“價跌量增衝擊”向“價漲量減拉動”轉變。
一方麵,國際大宗農產品價格普遍進入上漲區間,將帶動國內農產品價格上漲。數據顯示,2024年11月,FAO食品價格指數再度走強,平均為127.5點,環比上漲0.5%,同比增長5.7%,已連續四個月上漲,達到過去19個月以來的最高點。植物油價格漲幅最大,11月價格指數平均為164.1點,環比上漲7.5%,創2022年7月以來的最高水平,主要源於棕櫚油、大豆油、葵花籽油和菜籽油報價的上漲。其中,國際棕櫚油價格連續第六個月上漲,據南部半島棕櫚油壓榨商協會(SPPOMA)數據,10月棕櫚油產量環比減少7.3%,出口量仍大幅增加21.1%,預計未來植物油將維持漲勢。乳品價格持續上漲,11月價格指數平均為139.9點,環比上漲0.6%,同比上漲20.1%。其中奶粉價格受全球需求反彈及西歐奶類產量季節性下降影響,環比上漲1.6%,增幅為奶類最高;黃油價格連續第14個月上漲,創下曆史新高。肉類價格指數11月平均為118.1點,環比略降但同比上漲5.9%,處於近兩年高位。其中,牛肉價格指數持續上升,11月平均為126.7點,環比增長0.3%,同比增長8.6%。此外,美國已經開啟了降息周期,根據曆史經驗,這也將會進一步推動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行。
另一方麵,農產品進口進入平穩收縮階段,也將支撐國內農產品價格走強。2023年的農產品進口激增,並非真實消費需求在迅速增長,更多是短期內外價差驅動的結果。從中長期看,受人口數量下降、結構老齡化等因素影響,我國口糧消費水平將逐步減少,肉類消費也將進入平穩期,加之飼用豆粕減量替代行動深入推進,農產品總體需求增速將有所趨緩。隨著國際大宗農產品價格進入上漲通道,內外價差逐步收窄下降,我國農產品進口將呈現下降趨勢,有利於國內價格企穩回升。今年前11個月,農產品進口額1969.9億美元,同比減少7.4%;其中大米、玉米、肉類進口量同比分別減少46.8%、39.9%、11.2%。11月,穀物進口205.4萬噸、同比減少66.9%,其中小麥進口6.7萬噸、減89.9%,玉米進口29.6萬噸、減91.8%,大麥進口72.1萬噸、減40.9%;棕櫚油進口24.1萬噸,減57.0 %,大豆進口715.4萬噸,減9.6 %。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
(轉自:安徽省食用菌行業協會)